字體:    護眼關(guān)燈

第73章 江門:華僑舊夢、西江暮影與騎樓回響的敘事章 (第1頁)

我沿著西江而西,進入江門。

陽光尚未褪盡,江風已涼,寬闊的河面泛起層層鱗波。相比廣州的熱烈、佛山的剛勁,江門像是一頁被時間折疊過的信箋,語句模糊,但情感仍在。

這里不是匆忙的城市,它像一位寄居異鄉(xiāng)多年的老人,身上有海的鹽氣,也有故土的塵土。騎樓依舊,街道安然,仿佛歷史在這里并未離開,只是學會了沉默。

一、開平碉樓:沉默磚墻中的歸國夢

我從市區(qū)出發(fā),踏入開平。

一排排碉樓錯落在水田之間,既像塔,又像屋。磚與石交織,歐式花窗與中式飛檐在一座建筑上和平共處。

導游小范說:“這些樓,是當年華僑掙了錢后寄回來的‘安全感’?!?/p>

我站在立園的露臺上,望著遠處水鄉(xiāng)的倒影,仿佛看見一個身穿西裝的青年,從唐人街走入家鄉(xiāng),一磚一瓦親手設(shè)計,只為母親一生安穩(wěn)。

我問小范:“那他們最后回來了么?”

她沉默了一會:“有些回來了,沒幾年就走了;有些,一生沒回來?!?/p>

我寫下:

“江門的碉樓,不是防盜的塔,是念頭的堡壘。它們不只是家,而是‘我還想著你’的證明?!?/p>

二、赤坎古鎮(zhèn):騎樓與影子的雙重街道

下午,我來到赤坎古鎮(zhèn)。

這里的街道不寬,卻層層疊疊地鋪滿了歷史。騎樓高聳,斑駁的墻面還留有“xx洋行”、“xx銀號”的浮雕,陽光從破損的木窗落下,如舊日夢境的余溫。

鎮(zhèn)里幾乎無人,我獨自穿街而過,恍惚間仿佛走進一場無聲的電影。

一家老照相館依然掛著“證件快照”的牌子,但玻璃里早已沒有影像。門口坐著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,目光呆滯又專注地看著前方。

我問她:“您是在這長大的?”

她點頭:“我阿爸是做布的。他走的時候我三歲?!?/p>

“去哪了?”

“南洋。之后沒回來?!?/p>

我寫下:

“赤坎不是舊鎮(zhèn),是時間留給故鄉(xiāng)的備份。它不是廢墟,而是一頁未寄出的家書,一盞沒等到人的門燈?!?/p>

三、蓬江舊街:南洋歸影與煙火食肆

夜色降臨,我返回江門市區(qū),行走于蓬江邊的老街。

這里與赤坎不同,更鮮活些。夜市點亮,燒鵝、云吞、臘味、白切雞的香氣交匯,攤主們用粵語喊價,用笑聲攬客。

我在一家燒臘鋪坐下,老板是節(jié)的清緩終止符

夜里我回到江邊,西江如練,江風如歌,頭頂是華燈初上,腳下是百年石板。

我攤開地圖,從佛山到江門,不只是城市的相鄰,更是從‘技藝’到‘記憶’的轉(zhuǎn)調(diào)。這一章,不高昂,卻極沉穩(wěn)。它不講“出發(fā)”,而講“歸根”。

我在《地球交響曲》的頁腳寫下:

“江門是中國篇章中的敘事章節(jié)。它用騎樓書寫過往,用碉樓守護離別,用小鎮(zhèn)喂養(yǎng)等待,用廠房迎接新生。它不是中心,卻是情感的原點。它不大聲,但它講得清?!?/p>

燈火下,老街慢慢熄聲,江水緩緩退潮,我輕聲說:

“下一站,是陽江。

一座臨海而立、海鹽與刀剪共舞的嶺南邊疆之城?!?/p>

『點此報錯』『加入書架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