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僧的征途是星辰大?!?/p>
咸亨二年春,齊州(今濟南)城外的柳樹剛抽芽,一位名叫義凈的和尚緊了緊背上的竹簍。這竹簍里裝著幾卷《金剛經》、一包干糧,還有玄奘法師二十年前送他的《大唐西域記》。
“師父,真要走海路?”小徒弟法明咽了口唾沫。
義凈指了指南邊:“陸路有玄奘師兄走過了,海路雖險,佛經更全?!?/p>
——《宋高僧傳》載其“咸亨二年春發(fā)齊州”,揚州三月停留有據。
【吐蕃使者碰了一鼻子灰
】
四月長安,太極殿。吐蕃使臣匍匐在地,捧著鑲金國書:“贊普愿娶大唐公主,永結盟好?!?/p>
李治把國書遞給簾后的武則天,冷笑:“去年剛在大非川砍了我五萬唐軍,今年就想和親?”
武則天朱筆一揮,在國書背面批了四個字:夷狄無信。
——《資治通鑒》明載“夏四月庚午,吐蕃請和,不許”,武后批字為史實隱喻(她此時已稱“天后”,參政有實錄)。
【東北有群不服氣的】
六月鴨綠江畔,高句麗遺民鉗牟岑蹲在戰(zhàn)壕里啃生魚。
“唐軍來了多少人?”
“蕭嗣業(yè)帶了三萬,還有新羅的金欽明……”
“新羅?”鉗牟岑把魚骨砸在地上:“當年和我們一起打百濟的‘盟友’,現在當唐朝的狗!”
——《新唐書》載蕭嗣業(yè)“破其眾于鴨綠水”,唐羅聯(lián)軍確有其事,但新羅首鼠兩端為后續(xù)矛盾伏筆。
【皇帝搬家記】
閏七月的關中,旱得地裂三寸。洛陽城門下,李治的馬車被災民攔住。
“圣上!給口粥吧!”
李治撩開車簾,對司農卿吼:“開含嘉倉!調江南漕米!”轉頭又嘆氣:“朕這個皇帝,當得像逃難的?!?/p>
——《舊唐書》載“閏七月丁丑幸洛陽宮”,關中饑荒、漕運賑災均為正史。
【和尚與將軍的冬天】
十一月珠江口,義凈的波斯商船正要起錨,突然聽見岸上馬蹄聲急。
“圣旨到!陛下校閱三軍,征高僧祈?!?/p>
義凈雙手合十:“貧僧的戰(zhàn)場在天竺?!鞭D身登船,浪花打濕僧袍。
——《南海寄歸內法傳》記其“十一月發(fā)廣州”,同期《舊唐書》載高宗校閱汝州,時間線嚴謹。
【史評】
這一年的大唐像一鍋沸水:
西邊吐蕃伸著勺子想撈好處,被李治一鍋蓋拍回去;
東北高句麗遺民蹦跶得像油星子,蕭嗣業(yè)抄起鏟子就摁;
李治自己抱著鍋(洛陽)躲旱災,還不忘讓義凈往鍋里撒把佛經當香料。
最絕的是武則天,她站在鍋邊笑而不語——十年后人們才知道,這鍋早改姓武了。
【史料核查清單】
1
義凈行程:春發(fā)齊州→揚州停留→冬抵廣州,全程按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》校正。
2
吐蕃求和:《資治通鑒》《舊唐書·吐蕃傳》雙料認證,拒和原因符合高宗后期強硬政策。
3
蕭嗣業(yè)征高句麗:新舊唐書與《三國史記》互證,唐羅聯(lián)軍屬實。
4
高宗遷洛陽:時間、原因、漕運措施均出自《舊唐書·高宗本紀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