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氏這才喜滋滋地繼續(xù)翻騰著手里的料子。
當初在姚家院子里做阿飄的時候,果兒對于包氏跟原身的性子也了解的七七八八,這對母女在很多方面很像,穿過來后,為了不引起包氏這個親娘的懷疑,果兒時不時依著原身自私的本性做一些無傷大雅的便宜事。
所以才在掙了錢之后,一次次帶著三房人在外頭大吃大喝買私物,背著家人給包氏另添私房錢,甚至姥姥家賣花生送過來的分成,都任由包氏揣進自個腰包里,以至于包氏一直對現(xiàn)在這個女兒從未有過懷疑。
驚蟄一過,天氣漸漸回暖,農(nóng)家人開始收拾農(nóng)具準備春耕大事,有些勤快的農(nóng)人早早就下田去,扶犁耙地,試試土地的解凍程度。
古人崇尚耕讀傳家,耕種是排在讀書前面的,要說莊戶人家一年中最苦最累的兩個日子,其一是春耕,其二就是秋收,一樣的能把人累趴下。
所以在春耕還有秋收兩季,就連各處私塾、學院都要放幾天假,好讓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子們有時間親身下田勞作,體驗春耕的不易,秋收的艱苦。
姚家在新宅主體完工后,也把重心放到了家里那新買的三十畝土地上,只留姚四柱在新宅里看著剩下不多的匠人繼續(xù)鋪地磚,整理院子。
姚老爹帶著幾個兒子,半大的孫子,一家人拉著小黃牛,扛著犁杖站在三十畝地頭感慨萬千。尤其是姚老爹,看著腳下一望無盡的肥沃土地禁不住兩眼發(fā)紅,這可是他們自家的土地啊!那紅契上寫的是他姚潛的大名。
今年好好侍弄一年,到了秋收的時候,這片土地上所有的收成再也不用往別人家的糧倉里送,全都是自家的。
還有買來的小黃牛、簇新發(fā)亮的鐵犁杖,別說姚老爹和幾個兒子們,就是大林這幾個半大的孩子看著眼前的一切,渾身都有了使不完的勁兒。
前天下了一場小雨,淅淅瀝瀝的灑在人們心頭上,俗話說得好,春雨貴如油,腳下這一大片土地經(jīng)過雨水的滋潤,正好開耕。
姚老爹看夠了,邁開腿率先下了地頭,他今天要耕第一波地。
幾個兒子幫著老爹弄好牛繩,套上犁杖,姚鐵柱前頭牽著小黃牛,姚老爹在后頭扶著犁杖,緩緩起步。
其余的人站在地頭,看著面前的土地被犁杖劃出深深的一道溝,越來越長逐漸往前延申,心里的喜悅由內(nèi)而外迸發(fā)出來。
往年他們家沒有牛,耕地全靠人力,前面的人拉緊繩子拼命往前,后面的人也要使出渾身力氣往前推,等耕完所有的地,肩膀上都能脫掉幾層皮。大人都累得趴下,孩子們就更不用說。
耕了一會兒,等小黃牛在田間熟悉了路程就不用人專門牽著了,只一個人在后頭扶著犁杖就能往前耕,這樣一來速度比以前快了許多,要不怎么說一頭牛能頂兩三個壯勞力。
照這個速度,一家人齊心協(xié)力干上七八天,就能把地都翻完了,接下來的深翻、播種,家里這么多男丁齊上陣,足夠應付下來的勞作。
心里有了譜,姚老爹決定叫幾個兒媳都回家去做飯,不用再到地頭忙活了,即使今年的農(nóng)活比往年多出來一倍。